高效率把妹--来自一个程序员的把妹心得
  • 前言
    • 自述and本书受众
    • 把妹学习的必要性
    • 我对情感教育行业的看法
    • 微信群聊的误导性
  • 一、让自己成为有行情的男人
    • 一个残酷的事实
    • 提高外在
    • 包装人设
    • 搭讪
    • 关于展示面
  • 二、关于女人
    • 女人特点及其分类
    • 为什么丑女也看不上你?
    • 女人案例汇总
    • 性欲问题
  • 三、聊天篇
    • 聊天的前提
    • 筛选,重中之重
    • 聊天指导思想
    • 聊天的具体怎么做
    • 聊天话术参考手册
      • 交换信息/情感方向引导/真诚
      • 调侃吸引拉升暧昧
      • 浪漫系列
      • 走心交流
    • 关于聊骚
  • 四、约会篇
    • 指导思想
    • 初次约会参考手册
  • 五、夜店篇
    • 综述
  • 六、相亲女and长期关系
    • 相亲女综述and筛选思路
    • 见面几次可以打炮?
    • 女人不肯付出?
    • 典型相亲女案例
    • 谨防心机婊
    • 笔者实战感悟
Powered by GitBook
On this page
  • 情感教育有它的价值
  • 情感导师普遍出身差,认知水平低
  • 关于认知水平
  • 社会底层的人有哪些特点?
  • 如何跟底层打交道
  • 反抗pua
  • 把妹就那点东西
  • 人以群分
  • 不迷信技巧,价值才是根本
  • 我为什么这么啰嗦
  • 谨防情感导师的虚假营销
  • 总结一下吧
  1. 前言

我对情感教育行业的看法

Previous把妹学习的必要性Next微信群聊的误导性

Last updated 8 months ago

先定个基调,这个行业既然活着,肯定就有它的价值,但是我还是希望你对这个行业的从业者,带着批判的眼光。不过咱就算是要抑,也要先扬一手。

[TOC]

情感教育有它的价值

有的人可能要杠了,我有那钱买排骨吃不香吗?为什么让我花钱学习?

  1. 统治阶级、主流价值观、占人口一半的女性,不认可把妹,觉得男人老老实实搬砖、买房、生养孩子就完了,你研究泡妞,你就是不务正业(统治阶级想收税、公司想使劲儿剥削、女人想培养提款机)。

  2. 舆论管控。 把妹技巧里面,有很多比较厚黑的东西,在关爱女性『政治正确』的舆论大环境里,你写出来发到网上,很容易就被和谐了,比如,平台审核员那关就过不了:微信公众号、知乎、各种新闻平台、小红书、抖音、B站。

    平台审核员也有可能是女性哦,她看到你发的东西会不爽呢。

    1、2这两个最主要的原因,导致大家获取资料比较难,这就给了情感导师生存的土壤:我口口相传/私下交流总行了吧

  3. 网络的把妹知识,都是碎片化的,收集筛选信息,要付出时间成本。

  4. 成体系的、整理好的把妹资料,比较少。

  5. 微信群聊无意义,有价值的信息很少。(入群无门槛,认知水平低,下一节专门谈这一点)

  6. 情感导师好多专职搞这个的,闲着没事就实战搞妹子,就算他再蠢再没见识,也是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的,能让你少走弯路,钱花得就值。

  7. 笔者线上线下认识很多僚机,凡事报过课的,无一例外,没有说花了冤枉钱的。

你要是不想花钱怎么办?可以找厉害的僚机带你。

  1. 萍水相逢的人,谁也没必要帮你,进几个圈子(比如约拍),识别靠谱的人,主动提供价值,虚心请教,这年头,人脉也很重要。

  2. 笔者线下认识很多僚机,自学好多年的,都不完美,都有自己的短板,如果自己摸索把妹, 可能好几年了,还是在个别方面有很大的短板(比如搞资源、搭讪、形象、聊天、约会、价值建设、情感拿捏等等)。这就是小圈子交流的意义,互通有无。

  3. 避免索取的姿态,白嫖的人令人厌恶。

情感导师普遍出身差,认知水平低

这里的出身包含了受教育程度、职业、贫富、家境、圈子。

我接触过的几个情感教育者:

  • 王环宇:真是电子科大的?待考证;不过我觉得是假的,破绽有3个

    1.  浪迹早期的视频,说的自己很早就辍学打工

    2. 此人一次直播时,说自己以前当底层销售时候多么地苦,我理解不了,电子科大毕业的会去当底层销售?

    3. 此人有一次直播说自己刚毕业在北京当程序员,我觉得有点搞笑了,这跟第一条矛盾了。我觉得他的真实目的应该是瞄准了互联网高收入群体,想引起共鸣招揽生意。他通过youtube把人引流到微信群里,在群聊里弄很多托儿来混淆视听,鼓吹技巧,怂恿群友报课消费。

  • 罗宾:现在还在浪迹下面任职,自称是从企业高管辞职当情感导师。

  • 北京子杨:说自己北京联合大学毕业的,北京公务员,看不上那点收入,辞职当情感导师。在朋友圈说自己靠把妹做了几百万的生意。 真实身份是北京低端土著,靠当保安和打零工赚钱花,此人还私下给我发他每年都在努力考公务员。

  • 深圳倪柯:草莽习气,动不动你他妈,素质比较低。

  • 深圳一米八的吴先森:说话傻逼,草莽习气。

  • 贤良:这人比较坦诚,说自己以前干保安的,把把妹当作毕生事业,在我看来,缺点是没有高效率做事的理念、过于强调技巧的重要性。 笔者跟这个人联系比较多,客观的说,看得出来他是在认真做事的,把泡妞技巧非常细化,但是吧,这个圈子low的底色决定了他的各种局限性。

  • 北京江南:以前在国贸端盘子的。

  • 北京某游泳教练阿卡:故弄玄虚营销。此人长相一般,喜欢在三里屯海量搭讪,如果刚好搭讪一个妹子亲到了or揩油,就赶紧发群里证明自己能力强。

  • 北京某展示面拍摄者小韩:此人自称是大专毕业,培训班学完进入it行业,混迹各种外包公司。 我与此人相处过很多次,一句话评价就是『一言难尽』,能感觉到对方对于职场发展是悲观态度,而且因为花费大量时间搭讪、混夜店,有了一定成果,所以比较迷信把妹技术。 而且对自己把妹这事儿,自视甚高(拔高自己),已经和旅拍小圈子在拍照赚钱,自己更是想靠教把妹赚钱。

还有更多的那种在微信群自主创业的,加你好友,打压你,故弄玄虚,然后说想收徒的,不再赘述。

根据我的观察,大部分的情感导师,在踏进情感教育行业之前,都是做着不体面的、重复性的低门槛工作。因为没有一技之长,没得选择,不得已在这一行业摸爬滚打。搞情感教育,就是他能选的最好的人生选择。

学历低,缺乏职场的历练,普遍认知水平比较低(因为没有终身学习的习惯),所以他们做人和做事的方式,都带有很强的草莽习气。

比如说:

  • 喜欢拔高自己,故弄玄虚。 因为前半生没人正眼瞧他,一事无成,所以渴望别人尊重,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可以找优越的领域(泡妞技巧是因为舆论管控造成了大众信息差), 就产生了迷之自信。 类比一下驾校教练在教别人学车时候的迷之自信,你就能理解了。 如果一个情感导师,刚好给高阶层的人指导过感情问题(比如高级官员、企业家),那么他内心的优越感会更强,因为产生了『我也是行业精英』的错觉。 经常靠近高阶层的人,会误以为自己也是高阶层。

  • 没有时间观念。 觉得一个人泡到妞了就是人生赢家,他没想过『高效率泡妞』这个理念,他不管你因为泡妞这件事做了多少无用功,浪费了多少时间,他觉得你不花大量时间去泡妞,你就是不实战不努力。 说白了,他非得赋予泡妞这事崇高的意义,强调自己什么『高阶技巧』,他觉得,在这么崇高的一件事面前,你花费的时间算什么? 跟健身教练像不像? 健身是个很肤浅的活儿,我曾经问过私教教练,只是为了塑形的话该怎么做,我想把时间省下来干别的。 我的意思是我想高效率健身,但是健身教练没有这个意识,他只会给你讲数不清的细微的动作,让你每周练N次,每次起码2小时。 这是因为,在他眼里,健身是一件很高大上很考验能力的事情,也是他这辈子接触的最有技术含量的事情,如果强调高效率健身,那么不就是在暗示他自己的职业很low吗?

认知水平低,说白话就是见识粗鄙,这一点,也很重要,所谓认知水平其实就是对事物的理解水平,能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,能不能抓住主要矛盾。

对情感导师一句话概括:素质低,本身就是盲流劣币。

举两个公众人物的例子:乐嘉、卢本伟,此二人都是属于从底层混出了点样子,但因为人品太差/没文化,迅速被自己的圈子抛弃。

关于认知水平

认知体系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逻辑,而每个人又都会去做自认为正确的事,也都会反对与自身认知相违背的事。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想法,就得改变影响这个人的认知体系,但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,常常也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。 在笔者看来,认知水平高的人,都有着终身学习的理念,对未知抱有敬畏,能够接纳不同的观点。

社会底层的人有哪些特点?

细分的话,社会分很多层级,粗略地说,分为上层、中层、基层。 基层又可以细分成白领、体力工作者、个体商贩、自由职业者,等等。所谓的『底层』指的是基层里面最底端的人。 先说下基层的特点:

基层的人,因为没有掌握生产资料和基础物质的竞争力,所以眼界和个人能力上,相对来讲是最弱的。事实上,也正因为身边全都是抱怨和愤怒的人,基层的出头机会才会降临在少数人手上。

基层对中层的情感很复杂,基层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和中层的差距并不遥远,会觉得你有什么可牛逼的,必可取而代之从而敌意十足。

基层在看不起的同时,又会对和自己有利益关系的中层充满了讨好,因为基层间的内卷和互杀极其惨烈,基层需要中层的助力。

收入低的是社会底层,但是社会上有那么一部分,有不错的收入or资产,但是因为 学历低/圈子差,导致他们和底层人有着相同的为人处事和认知水平。(典型的例子是北京的低端土著或者拆迁户)

为了防止抬杠,这里仅对收入低的社会底层进行分析。(唯物主义)

因为是底层/圈子low,所以他的人际圈里,也都是底层,底层之间,因为彼此都没有资源可以交换,所以竞争大于合作,这造成了他们的唯利是图和短视。

每天面对残酷的竞争,面对各种负能量,人与人之间的无下限的争斗,因为口角就可能触发你死我活的矛盾,这使得底层的人也很容易跟别人发生冲突,只要老子不爽了/看不惯的东西,为什么要忍?我周围的人每天都在不体面地互害,我为什么要克制自己?

比如s-one这个人,利用浪迹的导流,接触到学员以后,利用学员的信任,卖学员高价衣服。后来我从别的把妹僚机那里得知,很多泡学导师,都会在这个环节坑钱。 我真的理解不了,这些人没想过别人以后会怎么看他吗?想赚钱直接从学费里收不就行了?但是我站在他们的角度,代入他们的人生经历、圈子内的人的行事特点,我就能理解了。

底层因为不爱学习,所以空闲时间倾向于打游戏、刷短视频、看剧,而他们的工作和人际圈子也给不了提高见识的作用,这就导致了,底层人的周边环境对他形成了一个信息茧房。 所以底层从20岁到40岁,他的见识的增长是很平缓的一条斜线。

举个现实的例子:

你跟张三都是普通家庭,高中毕业,你考上了985,班里的张三去了电子厂,这时候,你们的见识格局大概率差别还不大,因为小孩子的见识格局主要还是被家庭教育决定。

张三心里可能还对你十分有敌意,心想你不就是会做题么?

但是到了30岁、40岁,你们之间已经有着类似生殖隔离的差别了,对某些事情的观点会变得南辕北辙。

底层因为本身已经活得很失败了,所以需要希望,没有希望,你让人家去幼儿园砍人? 这个希望,一部分来自上层的洗脑,比如『人人平等』、『靠能力说话』、『有钱就没人看不起我了』、『我学习不好是因为我动手能力强』(毒鸡汤的安慰),还有一部分来自自我暗示和幸存者偏差:

案例1

脉脉社区里,经常看到有人发帖子『那些清华北大的能力也不咋样啊,刚来我们公司连个word文档都写的很业余』

在我看来,这属于典型的自我安慰,因为清华北大的智商和努力程度大概率是远超常人的,而能力这个判定词是非常主观的,大专仔为了自我安慰,便开始鼓吹学历无用、能力说话,力所能及地挑别人毛病来安慰自己。

殊不知,连考试这种最公平的竞技都搞不赢别人,你凭什么觉得你比别人聪明或努力?

案例2

笔者的亲身经历,玩网游跟某人开黑,自然而然地聊到了自己的工作、经历之类。

当时跟我开黑的是个靠游戏搬砖谋生的人,他说自己小学毕业,年龄跟我一样大,然后某次多人聊天的时候,他突然蹦出来一句『太宰(笔者昵称)大学玩了四年,blabla』。

我都懵逼了,谁给你勇气说这样的话的? 不过后来阅历多了我就理解他了,这样的人社会上太多了。

承认自己失败/low,是需要巨大勇气的,很多人就指望这口气活着呢,这群人就算到了中年,还是死鸭子嘴硬。

而幸存者偏差就比较好理解了,比如村里的混混儿会跟你说,我认识那谁谁谁,小学毕业一样当老板,手下一堆大学生。在此不赘述。

素质低也是一个特点,笔者是某中流985毕业,根据我的观察,在我同事、同学衍生出来的圈子,微信群里,大家聊天都是客客气气,比较理性地看待问题,但是在人员混杂的群里(比如各种泡妞交流群),则崇尚赤裸裸的丛林法则,喷人、抬杠、比收入、比泡妞成果,各种内耗。

简单来说,就是恨你有笑你无,不讲道理只看你是不是高价值,高价值就跪舔,低价值就喷。

因为只要你不是展示高价值(有钱、有地位、某方面比别人强),总有能被人喷的地方。

比如你在群里发红包,会有人骂你人傻钱多;你不发红包,又有人骂你小气;

比如你发表了他不认可的观点,他不仅粗鲁地反驳和抬杠,还会找你本人的其他任何可以喷的地方来升级矛盾。

越是底层劣币,这种倾向就越严重

人脑是喜欢节省能量的。分析问题是要费脑子的,但是谁强谁弱是可以肉眼立马分辨的。 因为底层没有见识和思考能力,所以崇尚丛林法则,拳头大的说话,没有『就事论事』的智慧。

以比较极端的例子,主持人乐嘉为例:

乐嘉在 非诚勿扰 上作为嘉宾,喜欢用所谓『犀利、尖酸刻薄、毒辣』的言辞去评判别人,而且比较自负。

但是我看了乐嘉的生平,中专毕业、从销售干起、靠《性格色彩学》出名,底层人物奋斗成功确实难能可贵,但是学历低、圈子差,限制了他去提高自己的认知和修养,事业有成这一点,又给了他盲目的自信(自诩真性情),最终他因为自己的各种现眼行为,被主持人圈子抛弃。

德不配位,必有灾殃。贴一句主持人孟非对乐嘉的评语:所谓的犀利其实就是嘴贱,所谓的一针见血其实就是没有教养。

底层因为收入不稳定,所以丛林法则更加赤裸裸,这导致他们为了利益可以做很多下限低的事情。

比如北京夜店组局的,在微信群吆喝“今晚五道口滴滴,5女0男”。

比如理发的怂恿你办卡,真是无所不用其极,但你充钱办了卡,他就又变成一副高傲的嘴脸。

比如小贷公司的电话销售,会先打电话忽悠你贷款利息多么地低,等你去了他的地方面谈,他又开始各种提条件要高额佣金。他在电话里的各种放屁一样的承诺,就是为了骗你通勤去找他。

对比一下你接触到的其他专业人员,比如 公司白领/大学老师/高中老师/驾校教练/健身教练/理发师/租房中介/小贷公司的销售/流水线工人,你会发现,不同圈子的人,差距是很大的,认知水平、世界观、待人接物的方式。

而且你看一下他的朋友圈,就能发现他的圈子里都是跟他类似的人,正所谓人以群分,当然了,这条规则适用广泛。

为什么人会被圈子局限、形成认知闭环?因为他跟别的圈子的人交流时,会互相伤害,所以就彼此渐行渐远,比如你跟A说,你在xx买了块地,计划着设计什么户型一平米卖多少钱,他听你半天说了一句“你这么做不怕惊动山神吗,弱智吧”。

为什么情感教育圈子是一堆low逼呢?我归纳有几个原因:

  1. 正经圈层高点的人,看不上这份收入,参考中金交易员月薪8W。

  2. 圈层低的人,看得上这份收入,通过互联网的营销,割到一个韭菜就是几千几万,你说保安/端盘子的 会不会心动呢?。(没有淘宝美团这种平台的监督,消费者交了钱就成为弱势群体)

  3. 可能一些收入不高,但是正经职业的、有晋升空间的、高素质圈子的、社会身份认同的,看不上这个圈子,会排斥。

  4. 把妹东西就那么点,不值得人才投入精力作为事业。再什么高阶的微操,可能就是把妹效率50%跟%50.1的区别,不值得投入宝贵的时间(广撒网、筛选妹子是最重要的,笔者实战几个月就觉得索然无味了,真理解不了有人会把这个当毕生事业)。

如何跟底层打交道

不要跟我抬杠,在我看来,理发师就算年收入百万,也很难跨过见识这一关,钱不是唯一决定因素。

跟底层人打交道切忌随和,越随和越容易翻车,最后不可收拾。

底层人动物性高,适合丛林法则(展示高价值),你好说话他早晚要咬你,因为他觉得和善好说话代表弱;

强者都会高高在上,不会一直给他好脸色。规矩一定要提前立,让他知道你不好对付。

反抗pua

pua无处不在,其实就是某人拿自己的优势点去打压你,贬低你,人越无知/阅历浅,越容易被这种手段唬住,慕强罢了。

当然了,人越无知/阅历浅,也越容易拿自己的优势点去打压别人,简单地恨你有笑你无。

在我看来,除了高考、考研、各种其他考试这种公平竞技,社会上有钱人、小帅哥、傻大个、健身教练、驾校教练、同事领导,等等,对你的否定,你都要冷静下来,就事论事,分析原因,看到本质,不要妄自菲薄。 不要因为别人的否定就自我怀疑,否定你的人,有可能他自己有问题

把妹就那点东西

我可以负责任地说,把妹就那么点东西,思路正确,7天就能学会,剩下的在实践中慢慢总结。

掌握基本的泡妞技巧以后,剩下的核心工作就是筛选,没办法,low活儿就是这么肤浅。

真的有黑科技吗?你又矮又丑,然后你会聊天,就能让性感的妹子对你投怀送抱吗?别做梦了。

舍得整容就去整,狠不下心整容就踏踏实实努力提高自己其他方面,遇到分数比自己高的妹子,能日到就赚了,日不到也无所谓,人最重要的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。

你宝贵的时间和精力,去赚钱、变帅、练肌肉,是更值得的。

情感导师可以发给你一张妹子舔JB的照片然后pua你,说你要努力啊,你努力学技巧就能像我一样,说你就是不行,我操了100多个妹子呢。

可是你中年失业、职场受挫,他会共情你吗?你想想,保安/端盘子的/收保护费的混混儿,他们的时间值钱吗?没有晋升空间,但是月薪5000又饿不死,就像三和大神一样,闲暇时间就去搞妹子,日到了赶紧拍照,发到群里秀优越招揽生意。

相比 各个正经职业 来说,把妹就是点三脚猫知识,我们大众无非是因为信息闭塞暂时情感生活苦逼而已,获取正确的信息并且花一定时间实战,其实会发现操妹子挺容易的,所谓的实战也就变成了重复劳动。

人以群分

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你把精力花到low活儿上,你的人生就全面落后别人,过的不幸福。

比如你中专毕业,找个厂狗工作已经是万幸,智商和努力程度又不够,那么你的时间大可以拿来摆烂,来实战把妹技术。

但是如果你的人生有更多可能性,那么你就要远离所谓的把妹圈子

不迷信技巧,价值才是根本

关于价值的重要性后续章节回聊,我发现很多人喜欢鼓吹技巧,这种人分两部分:

  • 搞情感教育的,首先这符合他们的利益。

    人是会自我暗示的,打个比方,驾校教练肯定不会觉得自己是low逼,他会向你反复论证驾车是个多么伟大多么值得终身奋斗的事业,如果他承认开车是个low逼行当,那么不就是在否定他自己吗?人首先最关心的还是自己啊。

    同理,情感导师也不会承认自己是low逼,他会反复强调技巧多么地重要,然后你如果不同意他的观点,他就拿出妹子舔jb的照片说你实战呢?我才是实战派。(绝口不提付出的时间成本,因为大众有相当一部分是吃『面对dhv的人我好难反驳啊』这一套)。

    根据我的观察,相当一部分情感教育从业者,都有一种 迷之自信,这种自信的来源,一是自我暗示,二是『我日到逼了所以我应该是绝对真理吧』

  • 还有一部分是有自己的正经职业,但被pua机构洗脑了(还有主流价值观),他每搞到一个妹子就发出来证明技巧多么重要。

    这种人怎么破解呢?你让他拿你的微信,用你的微信号聊妹子,看他最终能遇到什么样的妹子对他释放大窗口。你会发现最终还是落实到『人海战术』这个层面了,这就跟所谓的技巧不搭边了。

我为什么这么啰嗦

把妹圈子还是太low了,如果你被误导了,那么你会花费宝贵的时间做很多无用功。

比如那种卖什么减肥药的,营销内容大家搜索引擎搜一下就很容易看穿。但是这种泡学的,因为叠加了『主流价值观的洗脑』、『愚蠢小仙女的规训』这两层,就显得更加可恶(助纣为虐)。

有的情感导师会自我安慰『靠信息差,就是这么理所当然』,我是不认可的,因为其他领域的所谓信息差,比如健身教练卖课、驾校教练教开车、培训机构辅导英语or编程,他们所谓的信息差,你都是可以在网上很容易搜到的。跟泡学的信息获取难度不一样的

谨防情感导师的虚假营销

你把情感教育圈子的人,预设成一堆low逼,他们的很多行为、他们的世界观,你就能理解了。

情感导师是靠那个吃饭的,所谓可学习的东西就那点东西,所以他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销售上,一单生意你交了钱就没法退款(不是淘宝)。他们会怎么说自己呢?当然怎么深奥怎么说,最好说的跟造原子弹一个难度,那样你就会觉得他牛逼了,你觉得他牛逼了,你才会给他交钱,如果你倒霉遇到一个水货,那就是真的钱打水漂了。

浪迹下面的一堆导师,都是使劲儿包装自己,这还不算过分,在自己朋友圈发广告,这也不算过分,我遇到一种比较过分的营销方式,是微信群水军造势。

笔者在2021年夏天,付费200进入浪迹学员群以后,那段经历让我犹为印象深刻。

当时进的一个500人群,根据我的观察,群里人组成成分:王环宇,浪迹公司的导师、销售、摄影师、实习导师、公众号写手、公司的其他运营人员,以及来自网络的把妹爱好者(付费进群)。什么叫实习导师呢?我看是想去浪迹公司当导师的,但因为水平还不够,暂时在群里打打下手,帮忙吆喝。所以这个群,本质上是公司的内部群,以王环宇为中心,群管理都是公司的雇员,群内凡事以公司利益为先。

群里面,有的人一看就是浪迹公司的人,还有一些不说自己的身份,但一看就是明显的托儿,为什么说是托儿呢,因为他们以群成员的身份在群里跪舔导师的一言一行,鼓励大家报课消费,鼓吹把妹技巧的重要性。尤其是跪舔导师这一行为,相当的pua,它会在群里拔高导师的地位,让那些付费群友觉得自己低人一等,否定自己认可别人,在一个群聊中,如果一个人看到好几个活跃分子都在做某件事说某种话,他会觉得那件事就是正确的,然后就可能报课消费了。

理智的人毕竟是少数,大部分人还是会基于从众心理,被裹挟其中,然后盲从。

有意思的是笔者遇到的第二次微信群水军造势营销。这里分享下,挺好玩的。

北京有个子扬,本职是保安,北京低端土著,是靠拍展示面赚钱的,当然了,他也会怂恿你买他的情感教育课,这个本与我无关。

我当时有个100多人的北京展示面互助群,我是群主,也是我手贱,把子扬拉进去了,然后这人就一发不可收拾了,往我群里拉一堆别的人,我本来想着人多好啊,聊聊一起进步,谁知道后来进的这些人就开始无脑造势了,“子扬师父牛逼 ”,“子扬导师北京顶流”,“我长这么丑跟着子扬学都能把到妹子”,“子扬说得对”。在群里进行舆论造势,让其他群友觉得子扬牛逼,忽悠韭菜从众买课,说白了就是找托儿。

总结一下吧

在我看来,情感教育是有价值的,价值类似于你需要去找tony剪头发,你需要找驾校教练学车一样,但是如果剪头发的tony跟你说,他烫头发还能调节你的内分泌,还能壮阳,或者街边卖剪发卡50三次的,等等,就不用搭理他了

还有,如果一个剪头发的tony跟我说他是北大的,当理发师是因为兴趣,然后怂恿我办卡,我是不信的。

底层的各种阴暗其实都是对生存权的争夺,之所以会显得非常残酷可怕,因为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吃了这一口就能活,吃不到这一口就得饿的半死。这种争斗必然会伴随着各种无底线。

销售行业也跟这个类似,他们跟我们拿固定工资的不一样,他们底薪低,卖多少东西,就能拿多少收入/提成,所以做销售的说的话,不能全信。你可以回想一下,你遇到的卖保险的、健身房教练、租房中介、理发店tony,是不是都是这个德行。

当然了,如果把他们都放到支付宝/美团 平台,一个个立马变成体面、有道德的生意人,因为被平台监督,作恶就会被收拾。

道理应用到情感导师身上同样适用,比如某子 扬导师,以前是当保安的,可想而知,生存环境、人际圈子,都非常地恶劣 。

往别人微信群拉自己利益小圈子,舆论造势,pua群友。这种行为 ,在我们看来,非常地无耻下作,但是在某些底层人士/某个圈子的人看来, 这很正常。因为他一直就是这么过来的。

s-one:现在还在浪迹下面任职,这人喜欢发语音条,小时候靠收保护费赚钱,而且这个人吹牛说自己是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,广东省公务员。是我当初报浪迹下面课程的第一个导师,把我狠狠地pua了一把。s-one的观点就是“因为你以前没妹子,所以你这个人就彻头彻尾是个失败,你道德低下,你不配当人”。可以看我的知乎文章。

😏
我的成都浪迹线下课经历